2016年12月,南华县被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十部委列为全国第二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南华县抢抓机遇,把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催生民生改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创业孵化平台孵化水平,建立多层次多样化扶持农民工返乡人员创业格局,为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就业梦提供平台支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经济增长。至2018年3月底,约有1000名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了创业梦,涌现出“南华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华七彩彝州绣”、“南华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返乡创业典型,其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杨金顺和周文芬受到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全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返乡创业工作现状
南华县辖6镇4乡128个村委会,全县总人口24.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86%,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可转移就业人数9.24万人。多年来,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劳务输出工作得到各级的充分肯定,2006年1月被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2007年12月被省商务厅确定为云南省首家“外派劳务基地县”,2010年荣获省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先进奖”。截止2018年3月,南华县就近就地累计转移就业7.1万人,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0.52万人,增加经济收入达8.61亿元。2015年以来,南华县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力度,全县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1%。据统计,南华县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017年至2018年5月,新增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共2628户,实现经济收入32808.87万元,带动就业7835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领导抓创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增加县人社局事业编制3名。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及2018年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县级综合绩效考核,按月进行督查通报,确保各项政策按时落实到位。
(二)借助外力促创业。南华县整合待售待租商用房8000平方米,公租房一楼铺面10000平方米等房产资源,以“首年免费、续租优惠”的方式,支持农民工等人员经营物流快递、特色餐饮、特产电商、彝族手工刺绣等,有效激发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建成集创业培训、特产展示、物流分拨、众创空间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广场,吸纳返乡农民工、高校毕生等近400人进驻创业;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10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10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个物流分拨中心,1个物流配送中心,110个村级配送站点,开通县到乡镇的物流配送线路3条,配备物流配送车8辆,整合配送摩托车、三轮车110辆,48小时内可实现各乡镇与昆明之间的流转配送,有效解决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成本高、时效慢等方面的问题。2017年,全县累计实现网络交易额12214.19万元,同比增长23.5%,创业带动就业1711人。
(三)落实政策扶创业。一是落实贷款政策,优先向创办经营实体的农民工发放创业贴息担保贷款,2017年以来,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41户11489万元,带动就业3239人,扶持小微企业235户,拨付财政扶持资金690万元,带动就业1368人;二是落实培训政策,就近就地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和劳动技能。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坚持到乡镇和村委会办班培训农民工,2017年以来,共培训农民工12891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2447人次,创业培训444人次;三是落实产业政策,以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重点,扶持农民工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种养殖大户分别达175户和250户;四是落实住房政策,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2017年分配1100套公租房,大部分进城农民工的住房困难得到了解决。五是落实社保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和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保证农民工等人员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四)便民服务稳创业。一是配齐村级社保就业协办员,将各项人社业务工作延伸到基层,方便人民群众。二是力推网上便民服务,依托基层党建综合服务平台,开通了各村(社区)的网上大厅办理终端,大部份审批、备案、查询事项均可在村级便民服务站上网办理。三是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最大限度的方便了农民工办理工商注册。四是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服务,支持南华瑞特国际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探索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招工难、难招工问题。五是积极组织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解决用工需求与务工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搭桥铺路,2017年以来,累计组织现场招聘会8场,提供就业岗位6270个,帮助企业招工856人。
(五)优化环境引创业。一是优化园区环境,以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为统领,优化投资环境引创业。县人民政府注资5000万元,争取到浦发银行贷款基金1.6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优化创业环境,要督促各企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推行用工劳动合同制度,落实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等有关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生产经营更有保障,为企业解决用工后顾之忧。2017年,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5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3亿元,增长18%;完成标准厂房建设2万平方米,实现就业2573人。到2020年新型材料循环示范园区一期建成投产将新增就业1000人以上。
(六)建好平台育创业。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建成了业务用房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以及业务用房面积为510平方米的“野生菌信息港”省级众创空间,免费面向农民工等人员开放,同时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服务,着力帮助农民工等人员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目前南华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野生菌信息港众创空间已入驻企业234户,孵化成功企业53户,全部入驻电商广场,带动创业565人,带动就业1800多人。
(七)培树典型带创业。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扶持培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如:农民工丁兰英借助政府免费提供的商铺和彝绣展览室,创办了彝族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农民830多人成为合作社绣女。外出深圳打工14年的农民工朱照福,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分别在县城创办了南华县成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南华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员工人数发展到255人,还在自己老家一街乡六把姑村委会办起了分公司,自己成功实现创业梦的同时,让当地农民实现了不离开家就能就业和创收。
(八)创新宣传讲创业。一是开通了“创业新南华”、“南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让农民工等人员能在掌上了解创业优惠政策、用工信息、行业动态等信息;二是编制了《南华县返乡创业政策一本通》10000册分发到农民工手中;三是制作了返乡创业专题片在县电视台进行播放,切实提升返乡创业工作知晓度与参与度;四是集中了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春节务工服务专项行动”。今年2月,全县上下紧紧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和集中外出的有利时机,在10个乡镇举办“返乡人员座谈会”,在94个村委会集中召开就业座谈会和务工知识培训会,针对部分人员“不愿出去”“不敢出去”的问题,邀请部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讲述外出务工期间的生活、收入和务工地的社会保障情况,现身说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激发思想动力,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大胆外出务工。春节期间,共举办就业服务座谈会和引导性培训106场,参加座谈会和培训3990人。在清明节期间,县乡两级人社干部带着任务回村,宣传省外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典型,叫响“出省务工两年、开车回家过年”和“外出挣钱学技术、回乡创业展鸿图”口号。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在系列创业促进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农民工创办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高涨。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农民工回乡创业,既破解有些农民不愿外出或不敢外出,能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的一种有效尝试,同时,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回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辟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新途径。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门路。三是促进了全民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功范例,为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创业提供了经验,起到了“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回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带动了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四是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工回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县城,既增加了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走出了一条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市民转变的城镇化之路。五是帮助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转移就业梦,在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农民工回乡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小老板”的华丽转身,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供稿:南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单位: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单位地址:楚雄州楚雄市阳光大道283号 邮政编码:675000 【网站地图】
ICP备案编号:滇ICP备16006449号-1 滇公网安备 5323010200029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23000022
运行维护: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信息中心 运维联系电话:0878-3369102